- A+
1752年7月,一个闷热的傍晚。美国波士顿市郊突然乌云密布,狂风骤起,一场暴雨眼看就要来临了。这时,人们正急忙从城外赶回家去避雨,一位青年人拿着一只奇特的风筝,拉着一个孩子反而向野外飞跑。
他们放松绳子,风筝便借着呼啸的狂风,摇摇摆摆地飘上了天空。风筝飞啊!飞啊!飞过树梢,飞过楼顶,越飞越高,越来越小,终于穿进了黑沉沉的云层。人们惊奇地议论着:谁会有兴趣在这么恶劣的天气放风筝啊?原来,这是美国著名科学家本杰明·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,他们正在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一项惊人的科学实验—吸取“天电”。
1746年以前,人们虽已知道“电”这种东西,但劝它的了解却很肤浅。那时,只知道摩擦能生电,但对电流的本质却还没有认识。
1745年,荷兰莱顿市的一个名叫马森布罗克的人,发明了一种能容电、放电的“莱顿瓶”,大大促进了电学实验。富兰克林此时已经开始研究电学。有一次,他在波士顿看到一位学者在用莱顿瓶做电学实验,很感兴趣。不久,他回费城也仿制了莱顿瓶,进行了一系列实验。通过这些实验,他发现了电可以从一个物体流传到另一个物体。
又进一步发现,带有正电和负电的两个物体尖端,在相接触的一瞬间,会迸出耀眼的火光,并发出“僻啪”的爆裂声。
面对这绚丽的电火花,他的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—眼前的火花、响声同天上的闪电雷鸣多么相像!闪电雷鸣是不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呢?云层里是否也积蓄着大量的正负电呢?他决心自己动手,来证实这一猜测。
为了探索雷电的奥秘,把天上的电引下来,富兰克林冥思苦想。一天,他看到儿子和小朋友在外面奔跑着放风筝,心里不禁忽地一亮。他找来杉树枝,扎成一个菱形的架子,又贴上防雨的薄丝手帕,再将一根尖头的铁针插在风筝的顶端,系上一根长长的麻绳。
麻绳的末端接一根丝带,在麻绳与丝带的交结处,挂上一把铁钥匙。这就是富兰克林精心设计制作的用来捕捉“天电”的风筝。
看到父亲做了这么一个怪模怪样的风筝,儿子吵着要去放。富兰克林村儿子解释说,“这不是普通的玩具,这是用来‘捉电’的实验用具,实验很危险。”
儿子眨着好奇的大眼睛,请求爸爸带他一起去“捉电”。看着儿子,富兰克林不禁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的事。有一回他爬上阁楼偷看了父亲的藏书,并偷了几本带了下来。
半道被父亲发现,父亲不但没责怪他,反而又亲自为他挑了几本。正是从那时候,富兰克林成了个“小书迷”,看了一本又一本的书,渐渐走上了科学的道路。现在,自己的儿子又讨科学产生了这么大的兴趣,他感到非常欣慰。他郑重地对儿子点了.点头
父子俩静候实验的时机。一天午后,天色突然转阴,远处隐隐传来隆隆的雷声.时机终于到了!富兰克林赶紧拉着儿子向郊外跑去。这就是我们故事开头的那一幕。
这时候,豆大的雨点儿已倾盆而下。钻进云层的风筝和细麻绳被淋得透湿,成为可以让电流通过的导体。父子俩躲在一间小木棚的屋檐下,紧握着没被淋湿的丝带,目不转睛地盯着天上的风筝。
突然,天际亮起了一条狂舞的“银蛇”,只见麻绳上蓬松的纤维一根根地竖立起来。富兰克林小心冀翼地伸出手指靠近麻绳与丝带的连接处,“僻啪”一声,一朵蓝色的电火花从铁钥匙头上跳了出来。他的手臂一阵发麻,赶紧往回缩。啊!云层中的电,真地通过风筝和长长的麻绳传下来了!富兰克林情不自禁地大喊:“我捉到了天电!我捉到了天电!”
他赶快叫儿子拿来事先准备好的莱顿瓶,把铁钥匙和莱顿瓶连接起来。他惊喜地看到,莱顿瓶充电了。电在瓶里积蓄起来,富兰克林用它点燃了酒精,还做了各种电学实验。
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震惊了全世界。因为这揭示了雷电的真面目,证明雷电并不是神的武器,而是天上带有正电和负电的云相遇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放电现象。
富兰克林并未满足于他这一惊人的发现,他还要将他的发现造福于人类。他根据金属棒的尖端容易吸收电流的原理,提出在高大的建筑物顶上都应装一根金属棒,棒的下端连接一根用绝缘材料包裹的金属导线。这根长长的金属导线连通到地下。
这样,当雷电轰鸣时,天上的电就会被这根金属棒吸引,顺着导线直通到地下,从而保证建筑物安然无恙。富兰克林把这根金属棒称为“避雷针”,至今它仍是千万幢高层建筑的保护神。